天樞[中醫術語]

①運氣學說術語。指天地氣相交之中點。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:“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;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”。張景岳註:“樞,樞機也。居陰陽升降之中,是為天樞。” ②經穴名。代號:ST25。出《靈樞·骨度》。別名長谿、大腸募、谷門。屬足陽明胃經。大腸之募穴。位於臍中旁開2寸處(《針灸甲乙經》)。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,並有第十肋間動、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、靜脈分支通過。主治腹痛,腹脹,腸鳴,泄瀉,痢疾,便秘,繞臍切痛,水腫,月經不調,痛經,帶下;以及腸道蛔蟲症,腸梗阻,闌尾炎,細菌性痢疾,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。直刺1~1.5寸。艾炷灸5~7壯;或艾條灸10~20分鐘。

解讀

天樞原本指天體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。中醫的陰陽觀其實與道教的陰陽觀是一脈相承的,古人正是參照道家的思想,取類比相古代天文學中的天樞星來命名和理解“天樞”一詞。

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:“上下之位,氣交之中,人之居也。故曰: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;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;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,萬物由之。”指出天氣在上,地氣在下,天氣下降,地氣上升,天地之氣相交,人就是生活在氣交之中的。氣交的中點之上,屬天氣所主;氣交的中點之下,屬地氣所主;氣交的部分,人居其中,人體順應它,萬物也由此而化生。

張介賓註:“樞,樞機也。居陰陽升降之中,是為天樞。”按物之中點稱“樞”,天樞就是天地相交之中點,也就是所謂“氣交之分”。

當將其含義進一步延展至經絡理論,穴位名“天樞”也就出現了——天樞穴位於命蒂臍旁,地氣上為雲,天氣下為雨,本穴處於人體上下(天地)之氣交合之際,升清降濁之樞紐,關乎生命變化之玄機,與人體先天元神、元精、元氣轉輸以及水谷出入升降故名天樞。

正如王冰註:“天樞,當臍之兩旁也,所謂身半矣,伸臂指天,則天樞正當身之半也。”

天樞穴最早出現於《靈樞·骨度》,《靈樞·骨度》:“天樞以下至橫骨六寸半”。後世隨著經絡腧穴理論的完善,其定位於臍中旁開2寸處。

中醫套用

一、天地氣交

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曰:“天氣下降,氣流於地;地氣上升,氣騰於天。”此過程為天地氣交。對“氣交”實質的理解應當立足於《周易》宇宙全息論,“氣交”的過程是天地之能量與信息的相互交換。“氣之升降,天地之更用也”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“地氣上而為雲,天氣下而為雨。”天地之相交而形成春三月、夏三月、秋三月、冬三月,四季更替變遷,如環無端。天地是一大宇宙,人體是一小宇宙,“氣交”是連線陰陽之氣相互消長平衡的樞紐,陰陽亦需要“氣交”方能化生萬物。《素問·決氣》曰:“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。”故“氣交”亦為生命形成的必備條件。

二、天樞穴(大腸募穴)

(一)定位

在腹中部,臍中旁開2寸。

(二)解剖

皮膚→皮下組織→腹直肌鞘前壁→腹直肌。淺層布有第九、十、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前皮支及臍周靜脈網。深層有腹壁上、下動、靜脈的吻合支,第九、十、十一胸神經前支的肌支。

(三)主治

腹脹腸鳴,繞臍腹痛,便秘,泄瀉,痢疾;症瘕,月經不調,痛經。

(四)操作

直刺1.0~1.5寸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